初冬的湖北省武穴市刊江街道长江大桥西侧,一片由于建桥被搁置撂荒几年的120亩旱地里,工人熟练地将运输罐车内腐熟的粪水经过管道流入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腐殖粪水气息。武穴市农惠农机植保飞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艳刚蹲在地头抓起一把黄土:“这粪肥比化肥‘养庄稼’,去年试种的油菜长得比谁家都壮!”今年以来,刊江街道将“粪水还田”与撂荒地复种深度融合,构建“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畜禽粪污处理难题,更让贫瘠的撂荒地重获肥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复耕、生态增收”的新路子。

一、撂荒地复种的“肥力瓶颈”与粪污处理的“双重难题”
2024年刊江街道撂荒地图斑216个面积1577.22亩。在撂荒地整治中,许多地块因长期闲置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匮乏,“瘦地种不出好粮”成为复种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作为传统养殖镇街,每年产生大量的畜禽粪污,过去因收集体系不完善,部分养殖场存在粪污直排问题,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一边是撂荒地需要‘营养餐’,一边是粪污找不到‘好去处’,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刊江街道农技中心和畜牧中心一拍而合,决定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为契机,将粪水还田作为撂荒地复种的关键支撑,探索“粪污变粪肥——粪肥沃土地——土地产粮食”的生态循环模式。

二、从“粪污”到“粪肥”的绿色转化
规范收集,让粪污“有处去”
针对养殖场(户)分散的特点,构建“养殖场+第三方服务组织+种植主体”的收集体系。养殖场产生的粪肥首先被收集到专门的存储设施中,进行初步沉淀和厌氧发酵处理,随后,通过第三方湖北富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粪肥运输车运送至田间地头.处理后的粪肥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培育第三方服务组织,聘请专业粪污运输车队(配备防漏罐车),按照“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模式,将粪污运输至处理中心。
科学处理,让粪污“变废为宝”
粪污并非直接还田,畜禽粪水经厌氧发酵、固液分离等工序处理后,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再通过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输送至秋播作物根系,既避免烧苗,又提高养分吸收率。
刊江畜牧中心帮泉塘社区牲猪养殖大户金晓明算了一笔账:“以前粪污处理是一笔刚性支出每年要花4万多元,现在由第三方服务组织免费处理,不仅节省了粪污处理费,还能将处理后的固体肥按每吨20元的价格卖给周边果园种植户,一年净赚2万多元!”
精准还田,让土地“吃上营养餐”
农技人员根据撂荒地土壤性质和撂荒年限,根据秋播种植作物,制定“一地一策”还田方案;推广“粪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模式,避免单一施肥导致养分失衡,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撂荒地“活”了:肥力提升,复种率大幅提高
今年,刊江街道在1500亩撂荒地上推广粪水还田,复种作物包括油菜、小麦、棉花、水稻、马铃薯等。监测显示: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0.1-0.2个百分点,保水能力提高20%;小麦出苗率从75%提升至90%,油菜亩产达180公斤(较未还田地块增产25%);全年累计复耕撂荒地1.2万亩,其中60%通过粪肥改良实现“当年复耕、当年丰收”。村民郭浣兵感慨地说道:“我家那块荒了四年的山坡地,去年施了3吨粪肥,今年种玉米亩产1200斤,比邻居的好地还高!”
养殖户“减负”了:粪污变资源,成本降了
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场(户)不仅解决了环保压力,还获得额外收益。据统计,该地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成本降低20%,形成“养殖—粪肥—种植”的闭环产业链。
生态环境“好了”:面源污染减少,土壤更健康
与传统化肥相比,粪肥含有的有机质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减少化肥使用量20%-30%。今年,试点区域农田周边水体氨氮含量同比下降10%,土壤酸化趋势得到缓解。

让“生态循环”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粪水还田不是简单的‘以污治荒’,而是通过生态循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雄兵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粪肥还田覆盖范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撂荒地变成‘生态田’‘高产田’,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绿’。”
来源:武穴新三农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