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湖北龙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安装同步拉伸与双向拉伸电容器薄膜智能制造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生产的薄膜厚度可以从以前的5微米做到现在的最薄2.7微米,并且拉伸宽度可以从现在的5.8米提升到7.1米。”公司生产经理鲜于海洋语气中难掩兴奋。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龙辰科技专注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研发,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柔直输变电等新兴领域。此次更新的生产线专为2.7—10微米薄膜设计,“不仅产能相比以前提升45%至50%,并且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更有保障。”鲜于海洋说。

像龙辰科技这样“向新而行”的企业,在黄冈并非个例。
在湖北辉创重工的车间里,激光坡口切割机的光束划破空气,智能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火花四溅,一会儿钢结构构件精准成型。
“今年主动淘汰了一批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设备,换上兼具智能、绿色、安全等优势的先进装备,产量、生产效率直接提高了20%,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跨越。”公司副总经理陆恪说,政策的“真金白银”是企业敢投、愿投的底气。

设备更新的“东风”不仅吹向工厂车间,也吹进校园课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智能制造实训设备更新项目,缩小版工厂成为学生们岗位练兵场。
“我们的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实验室现在更换了新鲜血液,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化身为电池工程师,亲历从电池的性能检测以及性能评估再到拆解重组的完整产业链流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实验室博士教师张璐说。
今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3516.85万元,更新实验教学、智能制造等品目设备33台(套),淘汰同品目设备共计49台(套)。标准化厂房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让人仿佛置身于忙碌的企业生产车间。
如今,这里不仅是教学场,更是“产学研”融合的试验田。“充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针对产业发展、地方需要、学生成长,引企入校,开展职业培训,上课即上岗,从过去单一的模拟教学变成产学联用综合教学模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东山介绍说。
设备更新的触角,远不止于工厂和校园。
在建筑市政领域,我市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升级:近两年累计更新改造污水管网234.63公里,4座污水处理厂启动升级扩建,1000余公里老旧燃气管道完成“换代”,439台加装电梯让老旧小区居民告别“爬楼难”。
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同样亮眼。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船舶31艘、货车1016辆,交付和在建船舶169艘,更新新能源船舶135艘,114辆(套)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乡。
田野间,农机更新的“引擎”也在轰鸣。2024年以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8953.83万元,补贴机具2.69万台,2.12万户农户享受到政策红利。
年初以来,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我市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加快工业、建筑、市政、交通、农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加速跑”。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实施技改项目33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3.4%,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总量达到100家。
“政策机遇期就是发展黄金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冈将持续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设备更新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这场以“新”换“旧”的变革,不仅是一次工具的迭代,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以“新”赋能,以“质”取胜,黄冈正用实干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答卷”。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欢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