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红安永远红·我也来发布”弘扬大别山精神专场发布会在红安县黄麻纪念园红色宣讲馆召开。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群众走上发布台,用鲜活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扎根红安大地、传承红色基因的奋斗身影。
这是我市创新发布形式、将现场搬到基层一线、让更多群众走上发布台的新闻发布会。4位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作者用自身经历,诠释着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让这场“零距离”发布会成为一次精神的传承、一次力量的凝聚。
创新表达方式:
从听见到听懂
当红色场馆里人群熙攘,当厚重的历史直抵人心,红色基因流淌于血脉,一种精神在无声传承。
“真实的故事最有力量,细节很重要。”从事讲解工作17年来,程星完成阵地讲解1万多场,累计为全国60多万名游客讲解超3万个小时。在这些“服务时长”中,程星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小讲台”传递“大精神”,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人心。
曾有人问她:“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历史,枯燥吗?”
“永远不会。”程星的回答铿锵有力。在她眼中,历史是活的,它承载着大别山精神,而让这些精神通过故事走进人心,是她工作的意义。
为拉近宣讲与受众间的距离,程星团队创新推出互动式讲解。在黄麻起义全景体验区,“一面是带领战友突围,一面是炮火猛烈攻击,你会怎么选?”的提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抉择的重量,不少大学生感慨:“当年他们用青春作答,今天轮到我们接卷。”
针对年轻受众,团队组建“95后”“00后”为主的青年红色宣讲演艺团队,通过《引路的光——张行静和一本书》等红色小剧、情景演绎,让英烈故事“活”起来,赢得青少年“热血沸腾、充满力量”的赞誉。如今,22人的讲解员团队中“90后”“00后”占比超70%,“老带新、新促老”的传承氛围日益浓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程星将履职与宣讲深度融合,把“两会”精神融入讲解内容,用新时代视角解读英烈故事。从讲述细节到互动问答,从情景演绎到代际传承,红安的讲解员们以多元方式,让“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跨越时空。
在红安,正是这样一个个“程星”式的实干者,让红色精神融入县域发展血脉,既守住了历史的“根”与“魂”,又架起了时代的“桥”与“路”,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厚植精神传承:
从兴文到兴业
修缮革命旧址、完善旅游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挖掘红色资源、建设“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基地,发动村民人人学说普通话,人人争当宣讲员,让红色基因在讲述中传承……
“从当选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片英雄的土地建设好,不负先烈,不负时代,更不负乡亲们的期望。”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秦秋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承诺。而这份承诺,源于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的10余封家书。
那是大伯秦光远写给他父亲的书信。通过这些书信,可以看到开国将军秦光远对乡亲们的牵挂和无私奉献: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资助村里建设自来水管网、帮助贫困学子圆读书梦……
隔着长长的岁月,这种精神震撼了秦秋平,成为他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也让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建设家园。
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观音阁村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宽“红色文旅+乡村治理”之路。如今,观音阁村游客纷至沓来,产业不断涌现,就业机会增多,农副产品销路畅通。每年,超过100个班次、6000余名学员前来沉浸式体验,接受精神洗礼。
变化,不仅在村庄,还在历史街区中。长胜街,这条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老街,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2024年,红安全年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2亿元。今年国庆期间,仅长胜街就迎来近10万名游客。”红安县文旅局讲解员王川欣喜地分享着这组数据。作为见证者,他目睹长胜街从6年前的“安静”走向如今的“沸腾”。
这一转变得益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红安紧抓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契机,大刀阔斧推进发展。一方面,对墙面进行修复,让古文物保护单位重现往日风貌,并建成大别山红色文化展示馆;另一方面,开展巡街演出活动,增设实景体验项目,着力培养“小小讲解员”。
街上的商户日益增多,景区的人气愈发旺盛,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游客更是来自五湖四海。
“以前老有游客找我推荐靠谱民宿和旅游路线,我就像个‘人工导航’似的。”王川笑着说,“不过今年10月‘红客家’智慧平台上线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今,游客只需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就能一键搞定景区预约、住宿预订和行程定制等服务,方便快捷。
红安的全域吸引力大幅提升,让游客一天行程无缝衔接:上午在老街听故事,下午去天台山吸氧,晚上到黄安古城?红安影视幻城看《红安·红安》山水实景演艺。
在红安,大别山精神早已不是单一的口号宣传,而是融入支点建设和县域发展血脉的行动自觉。秦秋平、王川这样的奋斗者数不胜数,他们深深扎根这片红色热土,以大别山精神为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奋勇前行。
活用表现形式:
从静态到动态
“用微短剧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是我们扎根‘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初心。”红安县融媒体中心汪冠深耕新闻创作多年,带领团队以微短剧为载体,探索出一条大别山精神传播的创新之路。
从最初简单的红色遗址MV、跟风仿拍热门段子,到如今深度植入本土元素的剧情创作,团队经历了多次迭代突破。
转折点是《无悔》的拍摄。剧情融入了董必武等红安经典人物元素,以普通人视角展现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播出后收获20万+的播放量。在拍摄《铭记》时,采用“时空对话”手法,植入黄麻纪念园实景;《听长胜说》将《黄安谣》、绿豆粑、红色景区等本土元素自然融入,带动#跟着微短剧游红安#话题刷屏,为景区引流。
“我们没有专业演员和全职拍摄力量,主持人、记者、司机甚至中心领导都主动参演。”汪冠说,没有专业妆造就用锅底灰做战损妆、借野花野草装饰场景;服饰从楚剧团、景区“化缘”而来。7月高温拍摄上甘岭战场戏份时,队员们穿着厚重军装在红军洞反复拍摄,汗水浸透衣衫仍精益求精,周末、节假日挤时间创作成为常态。
从草木灰妆造到深夜打磨剧本,团队以“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投身创作。如今,这些充满本土温度的微短剧,正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在新时代引发强烈共鸣。
“见人、见事、见景、见情。这既是他们扎根红色热土所产生的真情实感,更是红安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红安县档案馆馆长、史志研究中心主任辛向阳说。
青年宣讲接力、全民传播热潮,沉浸式演艺的场景创新、红色文旅的产业赋能……虽然他们职业不同,但这些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鲜活探索,让“紧跟党走”的灵魂追求有了可触摸的场景、可感知的温度,把“不胜不休”的担当情怀转化为振兴的实效。
他们证明着:大别山精神是可感知、践行、创新的奋进力量,是红安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密码,是赋能红安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红安,始终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核心,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让革命老区人民在精神传承和物质富足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娜 通讯员 郭斯 胡文慧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