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走天下,观世界。新华社驻外记者用脚步丈量世界,在异乡的烟火行思间、在战地的风雨兼程里、在国际的风云际会中,他们是见证者,更是瞭望者。从今天起,参考消息《特稿周刊》开设“走笔天下”专栏,紧扣世界百年大变局,以新华社驻外记者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记录所见所思,触摸天下脉动,感知时代大潮。敬请关注!
【原标题】尼罗河畔的文明回归与政治觉醒
文/本报记者 辛俭强 姚兵 汪强 董修竹
埃及首都开罗,在吉萨高地的沙海与城市交界处,一座现代建筑的三角形轮廓与远方的金字塔群遥相呼应,形成强烈视觉共鸣。

大埃及博物馆(新华社发)
11月1日,历经20年波折,耗资逾10亿美元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向世界敞开大门。这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文明博物馆,更是一座文明的丰碑,标志着埃及在经历动荡后,向世界发出文化宣言。其意义远超这项文化工程本身——它是一个国家命运的投影,是文明叙事的重写,更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的集体觉醒。
文明延续——营造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埃及博物馆的选址与建筑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建筑群面向沙漠的立面由半透明的雪花石膏制成,其倾斜的屋顶线条精确对准胡夫金字塔的塔尖,从空中俯瞰,一个新的“空间金字塔”跃然于吉萨高地。这种设计超越了美学考量,是文明连续性的庄重宣示。
博物馆占地50万平方米,拥有约8.1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藏品超过10万件。博物馆内部,从折叠式屋顶引入漫射的阳光,一条气势恢宏的六层中央楼梯贯穿中庭,大厅内安放着拥有3200年历史的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巨像。从中庭出发,参观者拾级而上,两侧排列着历代法老雕像。透过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幕墙,能同时凝视古代奇迹与当代创造。这种空间叙事巧妙地打破了西方博物馆将古埃及视为“失落文明”的惯常框架,强调今天的埃及人不是那片土地上突然出现的崭新群体,而是法老文明的直接继承者。

游客在位于埃及吉萨省的大埃及博物馆入口处参观(新华社发)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构想开始,建造大埃及博物馆的意义就远不止于考古和展览,它的落成标志着现代埃及在恢复其历史意识方面迈出战略性的一步。这座融合最新科技的宏伟建筑不仅是用来保存和展示珍贵文物的场所,更是一项国家工程,体现了重塑国家认同、连接民众与历史文化根源的强烈意愿。通过这个项目,埃及重新获得了诠释自身历史的主动,并以一种反映自身愿景的认知框架向世界呈现历史,而非按照西方视角——将埃及简化为金字塔和木乃伊等僵化的符号。
对埃及人而言,大埃及博物馆无疑是一项值得骄傲的非凡成就。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古奈姆表示:“正如塞西总统所说,大埃及博物馆是埃及献给世界的礼物。”然而,其建设的20年坎坷路——从2005年开工,历经“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荡、资金短缺、疫情冲击到地区冲突——恰是埃及和中东地区转型的缩影。它的开放象征着现代国家地位的提升,埃及借此宣告自身已成为文化强国。正如埃及副总理哈立德·阿卜杜勒·加法尔所言,“大埃及博物馆的开放将成为国家的一个转折点,恢复埃及在全球文明舞台上的地位”。
历史转折——从被动流失到主动守护
在大埃及博物馆图坦卡蒙展厅昏暗的金光中,这位年轻法老的5992件随葬品首次完整集中展出。从重达11公斤的黄金面具到香水瓶、人字拖,这些文物共同构筑了一个少年法老的黄金王国。而它们能在一个世纪后保持“完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历史隐喻的奇迹。
1922年2月,埃及在民族主义浪潮中被英国“象征性”宣布独立。虽然在苏伊士运河和外交军事等关键领域仍受掣肘,但在考古和文物事务上,埃及逐渐拥有发言权。同年,埃及文物部门颁布新规:凡完整墓葬文物全部归埃及所有,不得分割出口。
历史的转折点在此刻展现了它的戏剧性。就在当年11月,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了图坦卡蒙墓。尽管后世史料披露,有少量小件文物可能被卡特暗中送人,但这批珍藏整体得以保存。如果早一年出土,在旧有的殖民规则下,这批无价之宝或许像无数文物一样漂洋过海,散落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的博物馆展柜中。
这一“完璧”故事,不仅是考古学的幸运,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其现代国家构建的萌芽期,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毅然守护。它标志着埃及从被动承受文化遗产的流失,转向主动守护与阐释自身文明。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自觉: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其精神命脉与身份认同的根基,不容割裂与剥夺。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到必须由文明的主体来书写和展示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被他人定义的“他者”视角。

这是11月4日在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法老图坦卡蒙展馆拍摄的法老的黄金面具(新华社发)
今天,当游客们围聚在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前,他们的惊叹不仅是献给法老生活的奢华与古埃及工匠的技艺,也应献给一个民族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文化抉择。那金光闪耀的,不仅是千年不朽的黄金,更是一个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自身灵魂的自觉与尊严。
然而,令埃及人感到遗憾和心痛的是,据保守估计,仍有上百万件古埃及文物流失海外。仅大英博物馆就藏有10万余件,柏林新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等欧美机构均拥有庞大收藏。罗塞塔石碑、纳芙蒂蒂王后半身像、丹德拉黄道带浮雕——这些顶级珍宝的缺席,成为大埃及博物馆盛大庆典中无声的拷问。
文化觉醒——从文物归还到历史正义
大埃及博物馆的开馆在埃及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浪潮,促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普通民众纷纷呼吁归还目前收藏在西方博物馆中的一些埃及珍贵文物。
这场文化觉醒迅速转化为一场公众运动。最近一段时间,埃及的志愿者和学生们在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国家博物馆等地收集签名,以支持将海外文物归还埃及的运动。该活动的目标是收集到100万个签名。
开馆次日,埃及著名考古学家扎希·哈瓦斯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追回埃及文物不仅是一场文化运动,更是一个关乎历史合法性和文明正义的问题。”他呼吁国际社会更广泛地反思殖民时代掠夺的遗留问题,以及导致文化剥夺的制度。
哈瓦斯敦促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采取透明且符合伦理的藏品购置政策,避免购买来源可疑的文物,并坚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其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瓦斯还驳斥了西方常用的辩护理由:“多年来,埃及一直被告知无法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声称我们的博物馆设备不足,保护方法不完善……这就是他们剥夺我们应得之物的理由。”他进一步指出,大英博物馆近年爆出的2000多件文物被盗丑闻,“从根本上削弱了埃及文物在国外‘更安全’的说法”。
大埃及博物馆的落成,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大埃及博物馆拥有最先进的保护实验室、数字化设备和策展标准,其规模与技术水平媲美甚至超越许多西方顶级博物馆。开罗美国大学埃及学教授萨利玛·伊克拉姆表示:“大埃及博物馆将提升埃及学的全球声誉,使埃及在自身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诠释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这种转变标志着全球文化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化。从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认欧洲通过殖民掠夺获得大量非洲文化藏品,到埃塞俄比亚重新加大文物追索力度,都预示着“新的道德觉醒”正在形成。文物归还之争,因而成为后殖民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文化维度。
旅游业是埃及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贡献约12%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为大约3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开罗省省长易卜拉欣·萨贝尔博士透露,为迎接国际游客,开罗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升级。这些举措与博物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愿景:将文化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大埃及博物馆的设计年接待量为500万至800万游客,这使其成为吉萨“金三角”旅游的关键一环。
然而,大埃及博物馆的意义远超经济利益。它让埃及民众感受到,他们的文明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课文或硬币上的图案,而是一个鲜活呈现在眼前的现代机构。在社交媒体上,埃及人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法老头像庆祝这一时刻。46岁的摄影师法迪·库德西感叹:“正是这样的时刻,重燃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和自豪感。”
这种基于文化遗产的民族自豪感,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重新掌握自身文明的解释权,这些国家不仅在找回过去,更在定义未来。
文明重构——全球南方夺回历史话语权
大埃及博物馆的兴建,并非孤立事件。从墨西哥新建的玛雅博物馆,到印度扩建的国家博物馆,再到柬埔寨规划的吴哥文明博物馆,全球南方国家正通过重塑博物馆叙事,夺回被殖民主义中断的历史话语权。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更是一种政治觉醒。
大埃及博物馆重新点燃了全球关于文物归还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早已超越文物所有权的法律争议,而是触及历史解释权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全球博物馆的叙事框架由殖民帝国构建,非西方文明常被描绘为静态的“标本”,而非持续演进的活态文明。西方博物馆将掠夺的文物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展示,却很少提及获取过程中的暴力与不平等。

游客在位于埃及吉萨省的大埃及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
殖民主义不仅掠夺物质财富,更通过控制历史叙事实施精神支配。将文物置于西方博物馆的“普世”框架下展示,本质上是将非西方文明客体化、他者化的过程。大埃及博物馆等机构的崛起,正是对这一知识生产权力结构的颠覆。
大埃及博物馆的开放,正值一个事关全球身份认同的历史性转折点:世界在目睹一场争夺历史记忆的竞赛,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重新审视历史,并斥巨资兴建大型博物馆;西方列强则利用文化遗产构建象征性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埃及的回归并非被动反应,而是文明自然发展轨迹的恢复。开罗美国大学的迪娜·图塔指出:“大埃及博物馆将使埃及学的焦点重新回到埃及,巩固其作为该学科核心和权威的地位。”这一转变打破了长期以来埃及学的研究中心在西方的格局。
博物馆不再仅仅是“展示记忆”的场所,更成为“创造记忆”的机构。它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和丰富多元的内容,展现埃及构建新意识的愿景:尊重并充分利用历史,塑造埃及作为当代文明强国的形象。
这种文明自觉,正是全球南方崛起最深刻的文化动力。当各国重新掌握自身历史的话语权,当被殖民叙事分割的文明重新连接,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的公正与和解。
在吉萨高地的夕阳下,金字塔的古老轮廓与大埃及博物馆的现代线条交相辉映。这一画面隐喻着古老文明的当代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而是在现代重新定位自身文明的价值。
文明的光辉穿越历史的风沙,不仅照耀过去,更指引未来。在这个多元文明竞相绽放的时代,每一座文明丰碑的崛起,都是对人类共同历史的一次丰富,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份贡献。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11月27日第7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