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明振 通讯员饶钰
“以前每次返乡,总被三港村时阳街道的乱象闹心: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路边乱搭乱建随处可见,路面又脏又滑;现在一路顺畅到家门口,路灯亮堂堂,街道干净整洁,这变化真是暖到心坎里!”近日,从广东返乡办事的三港村村民徐伟,望着G220国道三港村沿线的新貌由衷赞叹。这份舒心的背后,是在罗田县骆驼坳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综合执法中心以实干换民心的责任担当,更凝结着队员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
拆违建解难题 老街焕新颜
“村民搭棚建屋,有的是为了存粮食,有的是堆放农具,如果简单一拆了之,他们的实际困难谁来管?”镇综合执法中心主任方胜昔一语道破整治关键:坚决不搞“一刀切”,要先解民忧,再治乱象,让整治真正贴合村民实际需求。
“这蓝棚房拆不得!里面堆着刚收的稻谷,还有我孙子爱吃的红薯干,拆了往哪放?”村民陈大姐家的蓝棚房紧邻国道,起初面对整治,她直接闭门谢客,不愿沟通。方胜昔却没放弃,每次上门都揣着“两样法宝”:一本翻得卷边的政策手册,一颗真心帮村民解难的心。
方胜昔耐心跟陈大姐算“安全账”,粮食存进仓库,既通风又防潮,比露天棚子安全多了;他还请来了村里的老木工,一起在陈大姐家后院丈量尺寸,帮着规划简易储物架,专门放红薯干和农具。“方主任裤脚沾满泥土,开口却先问我红薯干晒在哪才不淋雨,没提一句拆棚,先想着我的难处,我心里一下子就热乎了。”陈大姐红着眼眶说,“棚子我同意拆,不用补偿,我自己搬!”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时阳街道的整治过程中不断上演:队员毛炎良负责的路段里,养殖户周师傅的猪圈附屋占用人行道,毛炎良不仅帮周师傅在后院找到平整空地,还联系工匠搭建新猪圈,彻底解决了养殖与通行的矛盾;队员涂方达遇到肉摊刘老板,对方担心挪进店内丢生意,涂方达就陪着他去镇上超市“取经”,结合摊位特点设计玻璃展柜。
方胜昔表示,整治过程中累计出动人力58人次,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27车,平稳拆除23间蓝棚房、6间附屋;3条断头路、2条通组路全面贯通,村民出行时间平均缩短20分钟。
11月19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宽阔的G220国道上,眼前的景象焕然一新。清晰醒目的交通标线延伸向远方,路肩绿草如茵,高大的行道树掩映着新修的石凳,文化墙上“和美乡村”的亮丽彩绘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沿线区域,活力与整洁并存。小游园内,老人们围坐一起悠闲下棋,孩童们在一旁追逐嬉戏;三港时阳街道里,肉摊、鱼摊全部入店规范经营,门前的分类垃圾桶摆放得整整齐齐。
曾经让人头疼的“脏乱差”早已不见踪影,如今这幅宜居宜游的“美如画”场景,成了村民们交口称赞的新风景。
常巡查勤管护 宜居不褪色
“路是通了,可晚上黑灯瞎火的,儿子在园区上班回来晚,我总是不放心。”整治工作刚告一段落,村民们集中反映的夜间出行难问题,就被队员们牢牢记在了心上。没过多久,执法中心便带领施工队伍来到村里,在G220国道三港村段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既节能环保,又能把夜路照得亮堂堂。
如今每到傍晚,暖黄色的路灯沿国道依次亮起,犹如一串串灯笼照亮村民的归途。
“整治不是一阵风,我们要让好日子长久过下去。”为了守住整治成果,执法中心牵头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队员们分片包干定期巡查,对乱搭乱建、出店经营等苗头性问题及时劝导制止,不让乱象反弹。
村里还自发组建了村民监督队,发现路面有垃圾,就顺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路灯出现故障,他第一时间联系村干部。“执法中心帮我们把村子变美了,咱们得一起守护,好日子才能长久。”村民徐爱德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每月月初,执法中心还会与村两委召开碰头会:路灯开关时间是否需随季节调整、路面有无破损、村民有哪些新需求,都一一记录在案。能当场解决的,就立即安排落实;需要多方协调的,就尽快对接推进。“只要村民有期盼,我们决不松劲。”执法中心的郑重承诺,早已成为三港村村民的定心丸。
从“堵心街”到“舒心街”,从“脏乱街区”到“宜居街区”,三港村的美丽蜕变,源于三港村时阳街道的彻底整治,更藏着骆驼坳镇综合执法中心把群众事当自家事的赤诚初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