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麻城,天高云淡,漫步群山环抱的夫子河镇刘家大湾村,柿子挂满枝头,村庄静谧如画,好一幅田园美景。就在这恰到好处的20度天气里,村民刘劲松正忙着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之一——“吊酒”。

刘劲松的手艺,源自父亲刘思祥。选粮、撒曲、控温、蒸酿,每一个环节都透着从容与熟练,旁边的父亲眼中满是欣慰。


“年轻时我也曾外出闯荡,打工、创业,都试过。2021年,我选择回来。”刘劲松语气平静,却带着坚定,“一方面是父亲年纪大了,这门手艺不能断;另一方面,我们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山好水好,资源丰富,农村的天地,其实大有可为。”



粮食酒,原料很朴实,就是采用的稻谷、玉米、高粱,每一步却都很讲究。稻谷、玉米需在山泉水中浸泡两天两夜,高粱则要三天。吊酒的日子里,父子俩清晨五点半就开始将浸泡好的粮食上甑蒸制。一甑蒸四个小时,期间要反复洒水、翻动、静蒸,火候的把握,全凭经验与手感。蒸好的粮食需冷却至适宜温度,再拌入酒曲。刘劲松和父亲反复试验后,选定了一种清香型酒曲。撒曲、糖化、装袋、入池发酵,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粮食在静谧中悄然转化。待到时机成熟,才能上锅蒸馏。
“蒸馏是技术活,上锅约一小时后开始出酒,这时就要‘看花取酒’——观察酒液沸腾时泛起的花泡来判断酒质。”刘劲松解释道。出酒的过程往往持续两三个小时,酒香随蒸汽弥漫,是整个酿酒过程中最动人的时刻。

“好酒,靠的是传统工艺,也靠耐心。”七十多岁的刘思祥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说道。他从年轻时跟着邻村师傅学艺,至今已坚持四十多年。“吊酒一年有两季,春天二三月可以酿30甑,秋天立秋后到霜降前也能酿,最适合的温度就是20度左右。一甑250斤粮食,能出大约100斤酒。”在刘劲松心中,父亲不仅是师傅,更是匠人精神的化身。


“他是远近闻名的吊酒师傅,很多人专程送粮来请他加工,几乎都是回头客。”他回忆道,“有一次,我因疏忽,装袋时粮食被石子磕破,导致发酵不充分,出酒率大减。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从那以后,我深深明白,细心,是酿酒人最基本的品质。”刘家大湾的“酒好”,不仅源于手艺,也得益于山水。这里的山泉水清冽甘甜,矿物质丰富,酸碱度适中;春秋气候温润,负氧离子充沛,为酒曲发酵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
“酒如人生,有酸有甜,有烈有醇。”刘劲松望着蒸锅上升起的白汽,眼神温暖而坚定。“吊酒,是一门充满温情的手艺。我希望能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传承,不仅酿下去,还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品牌,让麻城的好酒走得更远。”他还有一个心愿——为“麻城吊酒”申请非遗,让这门老手艺被更多人记住、尊重。
除了酿酒,刘劲松还养着近40头牛。如今,他在务农和酿酒之余,还拿起手机拍抖音,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美,也看见这一壶壶酒背后的匠心。在麻城的乡野之间,还有许多像刘劲松这样的守艺人。他们用时间酿酒,也用生命书写着土地的故事——安静,却有力;传统,却充满生机。
来源:麻城发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