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砍树,先砍人!”——这声90多年前的呐喊,至今仍在红安县程河村的古树间回响。
200岁的三角枫,屹立于开国中将王近山故居门前。与寻常古树不同,其树干底部,铁片深嵌,木瘤凸起,形成一个个峥嵘的“鼓包”。
“当年反动派要来砍树‘斩草除根’,王近山的弟媳张氏连夜把铁钉铆进树干,自己裹被卧于树下,誓与大树共存亡。”9月16日,66岁的村民王作权指着古枫介绍。一句“要砍树,先砍人”,震动了岁月,也铸就了一曲忠诚与勇毅的英雄赞歌。
这棵树,因此被尊为“将军枫”。昔日“以命相护”的赤诚,如今已化作这片红色热土上“以红促兴”的奋斗实践。一棵树,见证一种精神;一种精神,正振兴一座村庄。
家门口的一棵树见证精神长青
岁月无声,铁与木在此交融共生,这棵“将军枫”成为“铁骨铮铮、敢于亮剑”的精神象征。
从这片土地走出的王近山将军,以“疯”与“硬”的作战风格闻名于世,也成为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最重要的原型。
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狭路相逢勇者胜”——
人称“王疯子”的他,15岁参军,20岁成为红军师长,一生九次负伤、战功赫赫。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部队在韩略村巧妙设伏,以雷霆之势全歼日军“观战团”,包括一名少将、六名大佐在内的120多名军官无一漏网;他指挥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邓小平为《回忆王近山》一书题词“一代战将”。
“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铁血作风,正是“亮剑精神”最真实的写照——危难之际敢于挺身,强敌面前永不退缩。这种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一脉相承。
这片英勇的土地,深植着厚重的红色基因。程河村,不仅是黄麻起义的重要集结地,更孕育了王近山、詹才芳、张仁初3位开国中将。“一村三中将”的不朽传奇,自“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诞生。

亮剑公园。(红安融媒供图)
如何让“亮剑精神”走出史册、照进现实?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程河村人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村民们献出传家宝——锈迹斑斑的马灯、泛黄的立功证书,郑重送入王近山将军故居;老人组成“故事顾问团”,口述历史、抢救记忆;妇女重拾荡腔锣鼓,孩子们当起“小小红色讲解员”。
“一塆一规划、一户一故事、一步一景致”,在这里,红色历史“动”了起来,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王近山将军身上集中体现了大别山精神的精髓。”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色文化宣传研究室主任来德胜表示,“这些特质不仅贯穿他的战斗生涯,也烙印在故乡的风骨与时代峥嵘之中。村民弘扬‘亮剑精神’,不仅是对将军的缅怀,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小小红色讲解员成为风景线
秋意初显,程河村仍是一片生机勃勃。昔日闪耀的红色元素,如今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狭路相逢勇者胜!”9月17日,亮剑精神体验馆内,来自广州的游客正深情朗读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经典台词。
一旁的小小红色讲解员马梓怡顺势接过话茬,为大家动情讲述王近山将军从放牛娃成长为红军师长的传奇经历。像她这样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已成为程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仅能听故事,还能沉浸式体验,这里的教育方式特别生动,寒假我一定要带孩子再来!”游客王琼感慨地说。
这样动人的情景,在如今的程河村已成为常态。该村以“战神故里、亮剑程河”为主题,相继建成亮剑公园、初心广场和亮剑精神体验馆,并依据老人口述,精心复原“九佬十八匠”传统场景,构建起全方位的沉浸式红色体验体系。

红色研学。 通讯员 梅耀祖 摄
重走长征路、品尝红军饭、夜宿红军营……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一批批研学、旅游团前来。
走出体验馆,王近山故居旁的豆腐坊豆香四溢。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推磨、滤浆,体验手工制作豆腐的乐趣。作坊主人王作权一边示范,一边讲述王近山将军乔装“豆腐郎”从事革命活动的往事,“正是因为熟悉这门手艺,将军才能以‘豆腐郎’身份作掩护,出色完成任务。”
“红色研学火了起来,去年接待了上万人。”村妇联主席、红色讲解员杨彩云说,“孩子们是我们的‘红色种子’,而沉浸式体验则是点燃他们心中那团火的引子。”
小乡村一年涌入20万游客
红色资源“活”了,乡村发展也迎来新机遇。
在程河村的“共富工坊”里,妇女们一边说笑一边编制竹笼。村民张敏在这里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每月能增收近200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她说。
新建的民宿隐于花间,静待远客;而热闹的乡村直播间里,红薯干、油面等特产正借助镜头“飞”向大江南北。

王近山故居前,当地开展红色直播。 (受访者供图)
“来程河村,不只是接受红色教育,更是一场多维度的体验。”走进村民肖凡家,武汉游客张五超与朋友们一起开展“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等饭吃。”程河村党委书记张世财表示。近年来,程河村以红色资源为根基,修复将军故居,打造“将军故居旅游环线”,复原传统匠艺场景,系统推进农文旅融合。建设黄泛区农场食堂、对虾养殖基地、亮剑军事化拓展区,先后建成500亩红滋福桃园、千亩红苕基地、450亩董冲茶场、3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2间特色民宿等特色产业,成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金色产业,形成“山上看桃花,池塘养对虾,白天游乐购,晚上宿农家”的新格局,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如今,程河村正由3A级景区向4A级景区全力迈进。
发展的果实惠及于民。村里推行“五进塆组”党建模式,实现“小事不出塆,大事不出村”。56人返乡创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20人次,红色旅游、特色农业、非遗工坊等协同并进,“红色引领、三产融合”的格局正在形成。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张世财说,“程河村将继续深化打造红色IP,建强党史学习教育高地,拓展产业链条,推动村落生态与人文共生,力争今年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
历史故事:
一代战将王近山

王近山近照(资料图片)
王近山,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王文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首任军长兼政治委员,一代传奇战将。他因作战勇猛,被战友们敬称为“王疯子”,这句绰号背后,是他一生“怕死就打不了胜仗,革命就要不怕死”的战斗信条。
1932年夏的一场战斗中,时任连长的王近山与敌人肉搏时,抱住高大敌人滚下悬崖,头部被尖石撞出大洞,血流如注,仍顽强挪动身体拔枪击毙敌人,昏迷后被战友救下,头上留下终身无法用力搓洗的伤疤,“王疯子”的绰号自此传开。
1935年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包围江油,敌邓锡侯率10个团增援。王近山任团长的二十八团作为预备队,在战局突变、敌军突入接合部的危急时刻,奉命出击。他亲率一营上刺刀冲锋,头部负伤昏迷,被抬下火线后醒来怒斥:“乱弹琴,快跟我转回去!”随后坐在担架上指挥稳住战局,徐向前总指挥连声夸奖:“王近山好样的!”
1943年,王近山率十六团赴延安途中,途经韩略村时,他抓住日军兵力空虚的战机,部署4个连设伏。10月24日,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部队先断退路再两面夹击,激战3小时歼敌近120人,击毁汽车13辆,缴获大量武器。此战歼灭的竟是冈村宁茨组织的“战地观战团”,含1名少将旅团长、6名联队长。到达延安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他,称赞:“‘王疯子’了不起呀!这次韩略村伏击战打得漂亮!”
1947年,王近山统一指挥部队夺取襄阳。襄阳城防坚固,依惯例需先夺南山,他却大胆采用“撇山攻城,直捣西门”的“猛虎掏心”战法,令十七旅“刀劈三关”攻占琵琶山、真武山并突破西门,其他部队在东南面佯攻迷惑敌人。1947年7月15日晚,十七旅完成突破,部队进城后分割歼敌,次日攻克康泽司令部,活捉特务头子康泽。此战被朱德誉为“小型模范战役”,刘伯承也肯定王近山的指挥主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指挥上甘岭战役。1950年起,他历任川东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从悬崖搏命的红军连长,到韩略村伏击的果敢指挥员,再到襄阳城下的攻坚名将,王近山用一生诠释了“王疯子”的真谛——那是对革命信仰的执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危急时刻的担当。这位从战火中走出的中将,以骁勇与智慧,在人民军队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 何皎月 整理)
记者手记:
亮剑精神,在英雄故里生生不息
亮剑精神是什么?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的是一种不畏强敌、敢于拼搏的血性与胆魄。在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这片英雄的故土,我见证了这种精神如何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村口的“将军枫”,遒劲的枝干写满沧桑。树身上深深嵌入的铁片,与岁月的年轮融为一体,宛如王近山将军留在历史深处的“勋章”。66岁的王作权老人动情讲述着弟媳张氏当年“要砍树,先砍人”的护树往事。那一刻,我豁然开朗:这棵百年古枫,之所以能成为村民心中的“活化石”,守护的早已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代代人心中不灭的红色信仰。
行走在程河村,“亮剑精神”处处可感可触。亮剑精神体验馆里,豆腐坊的石磨仿佛还在转动着将军当年乔装“豆腐郎”的惊险记忆;铁匠铺的炉火,映照的是匠人“为传承而非谋生”的执着坚守。当“小小红色讲解员”马梓怡讲述将军身留弹片的故事时,她那清亮眼神中与年龄不符的坚定,瞬间让人联想到荧幕上李云龙那热血无畏的身影。这些鲜活的场景,远比任何文字都更具感染力——它们让“狭路相逢勇者胜”不再只是书页里的口号,而化作了村民口中的家常、手中的活计,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肌理。
更令人振奋的,是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在这里产生的同频共振。“共富工坊”里,张敏一边灵巧地编着竹笼,一边笑意盈盈地算着“每月能增收近2000元”;村妇联主席杨彩云口中“今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亮眼数据,透着自豪;村民们自发捐献老物件、排演荡腔锣鼓的热情,更是发自内心……这个曾经沉寂的“英雄故里”,如今正凭借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特色农业的多元发展,让“英雄树”下结出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程河村的故事生动地证明:红色精神从来不是陈列馆里的静态标本。只要用心传承、勇于创新,它就能化为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让英雄的家乡永葆生机与活力。(记者 何皎月)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胡文慧 秦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