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画室,三代人,一支画笔。
当“90后”华运宏的《摘木梓》亮相国展,那乌桕树上忙碌的采摘身影,不仅定格了团风人“变废为宝”的增收智慧,更照见了一个家族与农民画跨越半世纪的不解之缘——这,就是“团风农民画”这块金字招牌背后的故事。

华运宏的艺术基因,是外公华贻和用五十年画笔沉淀的底色。在华运宏的记忆里,外公的画桌永远铺着画纸,笔尖流淌的全是乡村的烟火与时代的回响。

华贻和
团风县农民画代表人物
我这个农民画创作已经有五十年了,围绕体现军民鱼水情、取得革命胜利的,体现农村和工业、群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半个世纪来,华贻和的画笔从烽火岁月走到乡村振兴,从未停歇。革命战争时期,他画《送军鞋》,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让红色精神在色彩中传递力量;和平建设年代,他画《山村赛车》《看电视》,把摩托车驶进山村、电视机走进农家的新鲜事搬上画布,展现了乡村一步步走向富裕的变迁轨迹。

母亲华先芳,是这场艺术传承中温柔而坚定的桥梁。在耳濡目染中,华先芳从小就爱上了农民画。农村的耕田劳作、纺布织衣,这些日常所见所闻,都成了她画布上的主角。
华先芳
农民画的色彩是不按原生态的那种,只要把它表现得好看,颜色怎么喜欢怎么好看,我就怎么画。
华先芳接过父亲的画笔,延续着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描摹,让团风农民画的乡土韵味在岁月中愈发醇厚,也让这份艺术基因,悄悄种进了儿子华运宏的心里。
小时候,华运宏常和外公、母亲围坐一起,赏析各地农民画,那些色彩与线条里的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长大后,这位“90后”新生代毅然投身创作,把童年记忆里的田野、村庄,都融进了笔尖。他的《摘木梓》入选国展,让团风农民画的火种在新生代手中愈发耀眼。
华运宏
我的外公和母亲已用画笔为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立传”。我希望我能够有资格接过这只画笔,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画看到中国的农民画既可以是乡土的,也能充满时尚韵味,能趋向传统,更是能附带活力继续创新。

记者手记
从土墙画室到国家博物馆,从民间手艺到国展舞台,团风农民画的旅程,藏着最朴素的艺术真理:泥土里藏着最绚烂的灵感,三代人的画笔,绘的是乡情,更是时代。
来源:团风之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