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教育高地 厚植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黄州区持续擦亮“主城教育”金字招牌

“以前为孩子‘上好学’愁破头,现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这是最实在的民生福祉!”家住黄州城区家长吕洋的感慨,道出了“十四五”期间黄州老百姓对主城教育发展的真切感受。五年来,黄州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破解发展难题,扩大优质供给,让千年文脉之地绽放出教育新光彩,为主城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学位扩容: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新增的2700个公办学位,有效缓解了老百姓‘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黄冈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心武的话印证着黄州教育资源供给的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黄州以“小财力”办好“大教育”,掀起校园建设热潮:2022年投资5.7亿元一次性建成齐安、文昌等4所学校,新增学位10200个;2024年黄冈二中一期建成开学。这个总投资43.39亿元的教育综合体,让黄州外学生占比达63.5%,成为吸引人口聚集的“强磁场”。学前教育领域同样成果斐然。通过新建、盘活、回购等多元方式,杨鹰岭小学附属园、赤壁实验园等7所公办园陆续投用,全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从不足50%跃升至56.4%。即将于2026年启用的黄冈中学附属小学,还将新增优质学位1920个,持续织密优质教育网络。截至2025年秋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达76所,在校学生超6.1万人,较“十三五”末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教联体改革:从流动共享到精准赋能“每周有名师送教,每月有大教研共商,让新学校实现了跨越式成长。”黄冈市启黄中学八一路校区执行校长余燕回忆道:“文昌学校划归教联体后,从无一人进全区前1200名到2025年中考创佳绩,正是改革成效的生动缩影。”2023年以来,黄州打破校际壁垒,以“城联乡”“强联弱”模式组建9个融合型教联体,将3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一体化管理。改革重构了教育生态:管理上实现“教育局——教联体学校”二级扁平化运作,39名管理人员回归教学一线;师资上建立流动机制,2024-2025学年度314名教师跨校交流,骨干教师占比达39.2%;教学上推行“十七个统一”,借助校园网络巡课、“三个课堂”等数字手段缩小教学差距。2024年全市教学质量监测中,黄州“一分四率”远高于平均水平,9个教联体全部位居全市首位,真正实现从“一校好”到“校校好”的转变。

民生实事:从关键小事到民生大事五年来,黄州区教育局聚焦群众关切,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实施“亮眼工程”改造573间教室,安装护眼灯6303台,配备可调节课桌椅6380套;将课间休息延长至15分钟,“一校一策”打造特色活动;投入324.5万元推进“趴睡变躺睡”试点,计划2027年底实现全覆盖。“孩子午休能躺睡了,我们家长特别安心。”家长王女士说道。这是黄州“守护成长”行动的鲜活反馈。教育公平与规范发展同步推进。实验中考双机位录像、体育考试AI测评、特长生考试第三方裁判,三重举措实现招生考试“零投诉”;“校园餐”专项整治清退资金200余万元,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从5%降至1.42%,2025年9月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大班额,即将接受国家优质均衡区县验收。同时,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2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超2200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产教融合:从育人阵地到发展引擎“黄冈二中的创办,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胡晓燕的心声,道出了黄州以教育促发展的深层逻辑。作为市区教育名城“桥头堡”,鄂黄大桥桥东片区正崛起教育新高地:黄冈二中二期加速推进,黄冈中学附属小学建设正酣,配套陪读社区、商业体同步规划,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万名学生,吸引4万人聚集。教育磁场效应持续释放。近三年,1万余名学生转入城区,带动5万多人口聚集,预计2027年中心城区人口将增至55万。研学产业成为新增长点,依托东坡文化开发9条特色线路,2024年接待研学9.2万人次;投资2.5亿元的国家级综合实践营地即将完工,预计年引流2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营收超6000万元。2025年中高考中,黄冈二中复读中心本科过线率91%,黄高附中26.5%学子考入黄冈中学本部,教育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教育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更是民生幸福的底色。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黄州区将持续推进高中转型、学前提升、师资强基工程,让教育成为黄州主城崛起最坚实的支撑、最靓丽的名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