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引力】让黄梅戏艺术焕发时代光华 ——论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的艺术新突破


11月,大型现代红色题材黄梅戏《铸魂天山》分别登陆乌鲁木齐京剧院和博尔塔拉博乐人民剧场连演4场,数千名各族观众沉浸在这场红色文化与戏曲艺术完美融合的艺术盛宴中。该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以黄梅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再现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新疆的革命历程,成为文化润疆中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

为何这次巡演能盛况空前?由黄冈艺术学校牵头,联合黄州区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文联共同出品的《铸魂天山》,历时五年精心打磨,突破传统黄梅戏风格,将宏大红色题材与边疆民族叙事相结合,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艺术突围,实现了五大维度的新突破。

情感表达突破:以情立戏,让英雄有血有肉。戏曲的灵魂在于情感共鸣。该剧跳出红色题材“说教式”表达的窠臼,以细腻笔触勾勒多重情感维度:陈潭秋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家国情、思念黄冈故土与亲人的乡愁情、新疆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民族情,三线交织构成动人的情感图谱。演员们以真挚的表演打破“高大全”的英雄塑造模式,让革命先烈既有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也有普通人的温情与牵挂,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悟家国大义,实现了“以情动人、润物无声”的艺术效果。

题材拓展突破:从小我到大我,拓宽剧种边界。这是黄梅戏首次聚焦中共创始人级别的革命先烈,将1939至1943年陈潭秋在疆主持党建、维护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的壮阔历程搬上舞台。从民俗小品到历史史诗,从家长里短到民族大义,该剧以“细小与宏大、民俗与史实”的跨界碰撞,证明了黄梅戏不仅能演绎古典风情,更能承载厚重的红色历史与家国情怀。剧组通过深入研读史料、揣摩人物心理,以规范的程式化表演传递人物精神内核,让观众看到“活起来”的革命先烈,成功拓展了黄梅戏的表现领域。

形式创新突破:多元融合,打造视听盛宴。为契合新疆地域特色与革命题材的厚重感,该剧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音乐层面,将黄梅戏经典唱腔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器乐深度融合,邀请5位新疆乐手现场演奏,同时引入交响乐伴奏,既保留“黄梅调”的韵味精髓,又增添了大气雄浑的史诗气质,实现了“歌剧质感+音乐剧张力”的跨界表达。表演层面,演员们在“唱念做打”中融入新疆舞蹈元素,使动作设计既符合戏曲程式,又贴合地域文化,让多元艺术元素浑然一体。


舞美呈现突破:光影叙事,营造沉浸氛围。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身临其境的感染力。《铸魂天山》以光与影的艺术构建时空意境:辽阔的天山剪影、苍凉的戈壁地貌通过多媒体技术立体呈现,强烈的光影对比凸显边疆的地域特征;灯光设计随剧情起伏转换,被捕入狱的冷色调与抗日募捐的暖色调形成鲜明反差,既营造出逼真的时代氛围,又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张力。虚实结合的舞美设计,让观众在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与现代舞台的写实表达中穿梭,极大提升了剧目观赏性与表现力。

风格打造突破:兼容并蓄,实现气质升华。该剧最鲜明的突破,在于完成了黄梅戏风格的“跨界融合”——将黄梅戏固有的清新隽永与红色题材所需的大气雄浑相结合,将戏曲的写意诗化、电影的时空灵动与现实主义的人物雕刻相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气质上的重塑:唱腔既有“黄梅调”的婉转悠扬,又多了革命歌曲的铿锵有力;表演既有戏曲的程式美感,又兼具话剧的生活质感。这种风格突破,让黄梅戏从“小家碧玉”式的剧种气质,走向“大家闺秀”式的宏大格局,完成了从黄梅戏“小我”到戏曲“大我”的精神跃升。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强大的创作团队。导演郭小男以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编剧熊文祥、陈金枝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妙的艺术提炼;作曲家徐志远在音乐创作上既守正又创新;而王刚、杨力、谢思琴等演员的精彩演绎,更是让历史人物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铸魂天山》自2021年首演以来,先后入选多项省级、国家级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荣获第十二届湖北屈原文艺奖,在全国演出三十余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热烈反响。这充分证明,传统戏曲只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完全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大别山牵手天山,传统剧种演绎红色故事,黄梅戏“娘家”坚定笃行。

(作者系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黄冈科技职院兼职教授)

(作者:李青松 编辑:吴娅婷 何皎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